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感悟杜甫作文(精选8篇)

感悟杜甫作文(精选8篇)

发布于 2023-11-25 23:12:56 阅读(12)

感悟杜甫作文 第1篇

风,轻轻地吹,春天的天,十分的蓝,跟这蓝天下的废城形成了很不自然的对比。这废城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人,在哀伤地叹气。此人正是一代诗圣——杜甫。杜甫为何会垂头丧气呢?他在叹什么的气呢?莫非是为这昔日繁华而现在的模样竟这样而叹气?正是,当初杜甫的`雄心壮志都被现在这副模样给毁了,这战乱的年代,摧毁了整个大唐江山,往日人山人海的长安城,只剩下几个老人小孩,饿得抱在一起,城里遍地的杂草,使人感到十分生疏。

想到这儿,诗人那止不住的热泪又在往外涌,泪水打到了脚下鲜花上,花儿昔日的妖艳美丽也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是一朵含泪的花瓣。远处的几声鸟叫,听起来也不如往日,让所有听到的人心惊胆战。

当初,杜甫欲投奔当代唐皇肃宗,便告别家人,独自一人上路,哪知半路不幸被可恶的叛军捉住了,不幸中而值得万幸的是,他只被人困居在长安。

诗人数了数,都有好几个月没和家人见面了,不知家中情况如何,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恐怕是可以收一封家书吧!可谁都知道这烽火连连的三个月里,要收到一封家书可是比拿到一万两黄金还要难啊!

诗人感到的忧伤,忧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忧的更是老百姓的安危,老百姓的苦难。这忧,竟使诗人的头发变白变少,甚至连平时捆头发用的簪子都插不上了。

国家的将来到底会如何啊?诗人低声叹息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悟杜甫作文 第2篇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故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公元770年,巨星陨落,一代“诗圣”杜甫病死湘江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

感悟杜甫作文 第3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每周都会给父亲背诗词,恰恰这一首,是本周背的最后一首。虽然背完了,但思绪还停留在这悲怆的诗中,咀嚼着杜甫当时的生活状况。

如果我是南村群童的一员,我就一定会对他说:“您放心,我不会和他们一起抢茅草,我来帮您把茅草追回来。”紧接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叹了一口气,无奈又悲凉地对我说“谢谢”。当然,这一直是我想象中的情景,别人也许认为我很荒谬,但我还是努力地完善着这幅思想中的画面。

如果我是当时的富家学子,就一定会谦虚的向“诗圣”求教。我还会向他学习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胸抱负。我们一起吃饭,当我向他请教时,他一定会认真地充满愁绪地回答我的问题。“这里生活安定,不愁吃穿,您还在担心什么?还有什么烦恼?”我猜他一定会站在窗前,双眉紧皱,深邃地眼光已飞过千山万水。“当前皇帝贪恋女色,已多日不上朝,我有好的治国方法却无奈不得志,我倒没关系,恐怕整个国家、人民会遭殃啊!”面对杜甫深刻的一番话,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看着他的背影,那件随风摇曳的长衫,让我动容,心中一缕怜惜,但更多的是敬重。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希望可以穿越到他的身边,哪怕只是平静地站着,瞻仰我梦中的伟大……

“又玩穿越了?”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猛然回过神来,他手里拿着语文书,静静地看着我。我冲父亲做了个鬼脸,拿出作文本,写下了梦中的思绪《我与杜甫对话》。

感悟杜甫作文 第4篇

成都,浣花溪畔。

凛风呼啸,骤雨倾盆,他的茅草屋摇摇欲坠,他却在风雨中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千多年过去了,他的夙愿似乎还未彻底实现。

只是,杜甫之后再无杜甫,老了一片苦心,碎了一纸愁情。

“诗人”本应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词。你看李白,他想成仙,便吟诵“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赏山游水,也豪情四溅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他哪怕有一点郁闷孤寂,就会高举酒杯浪漫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将诗人的浪漫飘逸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已经羽化成仙。陶渊明仕途失意尚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进退都不曾伤筋动骨。

而同为诗人的杜甫,却偏不如此,既不欲成仙自娱自乐,又不甘自守清高,他心系苍生,只想着社稷,宁愿背负着太多太多的疾苦,与个人肤浅的快乐绝缘。

杜甫年轻的时候,理应也有诗人的洒脱。他曾北游齐赵,南下吴越。登山则情满于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观水则情溢于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望日则寄情于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听雨则情融于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或者说,那时的杜甫,还只是个诗人。

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不想宏图未展竟奔走流落,投诗自荐却尽受冷遇。寓居长安十年,看尽人世悲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抛却了作为诗人的小情怀,真正地走进民间,他渴望的不再是卓越政绩,而是一座能容天下百姓的楼宇。

或许,他偶尔也会想起十二年前,与李白初遇洛阳的情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是否让杜甫羡慕?羡慕他“飘然思不群”,羡慕他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羡慕他“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羡慕他沐浴了盛唐的.芬芳?而这所有的一切,杜甫都无缘享有。

继而安史之乱爆发,他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只能在兵荒马乱之中寻求安身之所。或许正是那些日子,逐渐将杜甫雕琢成今天我们熟知的杜甫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

我看到了杜甫蘸着泪与血,在残垣断壁上挥洒着自己的愤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时的杜甫怕已白发苍苍,步履维艰。他守着成都的茅屋,自始至终都不曾忘记天下百姓。

杜甫生活的地方,如今被叫“杜甫草堂”。十年前,年幼无知的我也曾游览于此,只是看到的不是茅屋,而是300亩园林,雕廊画栋宏伟气派。我们早已看不见杜甫曾经的苦难,他的负薪采栗、食不果腹早已被茂密的竹林、被小园香径所抹去。唯一没有背叛杜甫的,只有那流传千古的文字。

我想起了一句话“不惊扰便是尊重”。杜甫的精神,必永存于那破败的茅屋中,注视着星移斗转,期盼着天下太平。我的思绪离开了杜甫草堂,想着一千多年前杜甫离开这里,沿江而下,辗转流离,以舟为家,最后带着无尽的忧愁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又无力改变的世界。

感悟杜甫作文 第5篇

当我走进杜甫草堂,看见那一条条对联,一句句诗句,“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

这时,一个中年人,满脸沧桑,甩着长袖走着,沉重而悲切。“杜甫?这是杜甫?是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诗圣?”我想到这,问到“你是杜甫?”他回答“正是”,现在他正经历安史之乱,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旁草屋中安居,在他的眼神中透出忧国忧民,悲愤,即使有草屋,美景的`他,也只有时不时的欣喜。我不懂,从一个安史之乱逃出,游离几年,有居所有美景相伴,为何还忧国忧民?

没有解释,他走进屋内,铺开纸。提起笔,写起诗,时而提笔构思,时而含情挥洒,是我读不懂他的心,他眉宇间的凝重,眼闪过泪花,我思索许久,突然看到一张宣纸满是含情深意的毛笔字,坚定的笔锋,柔和的字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秋风瑟瑟吹破茅屋,忘记身处寒室,还为天下人所处之势所担忧,秋风残落花瓣,飞扬在空旷溪边,眼前一切忽远忽近,回望他一眼,眼神里还是忧国忧民、坚定。

我在他的雕像前,思绪万千,顿然所悟。年轻时考科举被小人所害,后在因爷爷官位做一个工部,一心图功名的他,就职与官位,才看到官场的黑暗,人民的悲苦,又因安史之乱,官职卑微被逐出,更使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及忧国忧民的忧患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后开始了流离生活,更让他感同身受,他用诗来抒发他的情感。

还是懂他了,他拥有才华情谊错生在乱世,这是杜甫的不幸还是唐朝的悲,历史的车轮碾压下轨迹,他一个才子能够这般为天下人着想,想去改变,谁懂?别是一番滋味!

月如钩,锁清秋,留人醉,几时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我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懂。

感悟杜甫作文 第6篇

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近冰封了千年的情愁,你是否感受到一位来自盛唐的诗圣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杜甫的诗,总的来说,没有李白的飘逸豪放,也没有白居易的浅易流畅;他的诗,总是那么沉郁顿挫,包含着他的一唱三叹的人生。

杜甫一生不得志。好不容易官至左拾遗,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为国分忧的鸿鹄之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怀着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却一次次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那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无奈,仍穿过漫长的一千三百多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白鸥没鸿荡,万里谁能驯!”在流落成都时,他的心仍然挂念着人民的疾苦,渴望明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他的心碎了,碎在“娟娟戏蝶”里,碎在“楼头春色”中,他的心淹没在恨与愁的苍茫中。他缅怀先人,发出了“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最终,他品味人生,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愁。望着昏庸的肃宗、逐渐衰败的.盛唐,他多么想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却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他在文学方面却一展才华,获得“诗圣”之殊荣。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祌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人生得意时来到泰山,感受泰山的遒劲与豪迈,欣赏山顶绝色美景,他如沐春风,尽情抒发着心中的喜悦。“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他的思想上天入地,走南闯北,看到了“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此时,年少轻狂的杜甫漫游齐赵,笔锋极为豪迈,完全不同于“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那股闲适,有的,只是青年杜甫在文学创作上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杜甫置身于滚滚凡尘,亲历人间沧桑,触摸冷暖炎凉,旁观悲欢离合。他的诗,如摆脱世俗的诺亚方舟,似教化人类的摇篮。走近杜甫,与诗圣促膝谈心;走近杜甫,去感受那颗亘古不变的心……

感悟杜甫作文 第7篇

雨打芭蕉,打出滴滴伤感;风卷茅顶,卷出丝丝无奈。夜半惊醒,枕头微凉,倚窗外望,故乡月明,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你好。我在心中默念。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同李白一样,你是郁郁不得志的。皇上昏庸,人民疾苦,栽道怨天。在这种时代,本事被摒弃一旁,视为草芥。你的本领也就只能让后人所铭记,后人所欣赏。

我忽然看到你的眼睛,幽幽的如湖底般清澈,直达心底。

感悟杜甫作文 第8篇

烟绿从历史的深巷中飘来,带着阳光,拢着月光,向世人倾述着那如日月一般的伟大人物,一字一句,都在心田绽放光芒。而杜甫,无疑是那最炫耀的一环。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那个穷兵黩武的年代里,只有“丰功伟绩”,哪怕是亿万百姓的性命堆积起来换得的一份荣耀,有何不可?于是,你觉悟了,百姓的眼泪只会滋长统治者的骄傲,你劝世人莫把枯眼哭泪眼。

然而,读杜甫的诗作,又怎能不潸然泪下。你那枯眼里流出的清泪,虽不能洗去尘世的污秽,却滴落在千秋后代世人的心中,荡涤人们心灵上的那层尘埃,滋润善良与良知的幼苗,茁壮成长。

标签: 感悟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