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录 >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通用6篇)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通用6篇)

发布于 2024-05-24 00:50:07 阅读(9)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第1篇

《老子》经典名言3句: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第2篇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1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1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20、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2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2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2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第3篇

1、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9、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1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4、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6、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9、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25、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2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3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36、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37、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恒古多变,谁生吾哉!

38、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4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45、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4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7、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48、知足者富。

4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5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5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55、豫呵其若冬涉水。

5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7、小国寡民。

58、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63、将欲取之,必先之。

6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6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6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6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9、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7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1、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名句

72、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7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4、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7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6、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7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7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1、做人的道理:心思要细,志气要大,心智要圆,行动要方,才能要多,事情要少!

8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8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84、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5、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86、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87、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8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8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9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1、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9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9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9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9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9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9、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0、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10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04、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0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06、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08、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0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110、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1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13、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1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16、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18、和大怨必有馀怨,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1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2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2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2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25、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2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29、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0、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第4篇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翻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小朋友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懂得如何做人。家长朋友除了要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外,也要懂得用这些国学名言名句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第5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第6篇

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

3、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5、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9、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1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4、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1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9、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2、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任。

2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24、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2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30、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32、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36、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4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42、妻子具而孝衰于亲。

4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4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45、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46、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47、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诚君子。

48、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5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52、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5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5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5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57、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5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5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6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6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6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6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67、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6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6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70、学不可以已。

7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74、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标签: 100 老子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