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录 >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实用10篇)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实用10篇)

发布于 2023-12-22 03:01:20 阅读(9)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1篇

作为历史老师,参加国学班,没想到去教国学,只想到提升自己的修养。孔子曾说,人过五十而知天命。既然到了五十应懂得合道于天,那就应该懂得修为自己,这是我参加国学班的初衷。

的确,每坐到教室听专家们对儒家思想透彻而精辟的解读,真是如沐春风,又如九旱遇甘露,另人身心愉悦。就连平时做事,我也和以往有所区别,语速和行事风格也似乎慢了半拍。“慢”并不是真慢,而是缓和中带有一定的柔,面部表情在同事们看来也似乎宽展了许多,我想这都应该归功于国学带给我的。

随着对国学的不断深入了解,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也更深一层。比如,有些商人被称为儒商,说明此商人在求利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义。宋明理学所极力宣扬的“三纲五常”的确起到了“修为”的作用,这也难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修为自身最为盛行的儒学是从宋开始。

《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提出,欲平天下,则先修其身。实际上,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要合乎于道。这要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成为自己谋福利。实际上,按道家的理解则是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话,天诛地灭。由于后人理解的偏差,自然导致后世的私欲横流,甚至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这又怎能不让人为之喟叹!

我们还经常喟叹,从建国以来中国就很少出现文化大师之类的人物,究其原因,无它,乃是国学的.丢失。细想,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自出生到成大家,无不受儒家思想之浸染和滋养,从骨子里已具有儒雅之气,他们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傲骨,很少有“媚气”。可能会有人说,政治环境决定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实际上也未必全是。我们知道在古代也是封建专制,尚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浪漫诗人李白也在诗中抒发到“苟无济代心,独善有何益”,足见古人之气魄!

再看当今之文化名人,总是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有这么一个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曾经在百家讲坛上滔滔不绝地讲《论语》,初听起来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并对她佩服有加。但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和一个隋唐史专家谈丝绸之路时,总是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甚至还抢话,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不由得让人心生厌恶。后来还听说,有一次她到外地讲课,由于饭店安排的不合适而大耍名人脾气,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明星身上,不足为奇,毕竟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够,但是发生在所谓的国学大师身上,就不免让人费解。老夫子不是说,言先必行,而后从之。不清楚这位国学大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难道是伪大师?从她的行为来看,总不免有一些嫌疑!

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后,孟懿子就没再深问,那么他知道的也只能如此肤浅。之后,孔夫子感到语犹未尽,于是进一步向为他驾车的人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才是对无违进行了最好的阐释。

总之,一言以蔽之:礼,才是我们学国学的根本所在。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2篇

1、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卫风·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2、离骚(节选)(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huì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茞(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ɡ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jí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3、逍遥游(节选)《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4、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3篇

晚上和女儿读《论语》的时候,读到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和女儿就一起背出来,为了让女儿加深印象,我又给女儿讲一遍它的意思。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妈妈,我给你讲讲它的意思吧。”女儿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说出自己的看法。

“好呀,你讲讲,我听。”我还真要听听她是怎么给我解答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经常温习,不很愉快吗?就像我的书桌,要经常擦,几天不擦桌子,就有一层灰尘,再过几天不擦,灰尘就更厚,再过几天就完全看不清桌子了。所以要经常擦桌子,不也很高兴吗?”女儿说道。

“这真是《论语》新解呀,你解释的也有一番道理,学习也是这样,要经常复习,要不真像蒙尘的桌子,久了我们就完全忘记我们曾经学过的内容。”我对女儿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说是珂珂姐姐从洛阳来到咱家和我们一块看书学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是啊,你珂珂姐姐和我们一块读书,我读的更有劲儿,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真没想到女儿还会把《论语》里的话联系到她姐姐身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像有一对双胞胎,他两个长得很像,哥哥做了坏事,妈妈还以为是弟弟,因为分不清人,也不问就把弟弟狠狠批评了一顿,弟弟却没生气,说:‘妈妈不知道不是我,所以批评错了我不怨妈妈,但我告诉妈妈,这不是我做的。’”女儿说。

“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那个小弟弟的修养很高呀。看来你理解的还不错,值得表扬。”我很高兴地对女儿说。

女儿用事实与故事来说明孔子这句话的含义,对于小孩子来说,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已经很不错了。看来以后读书后都要让女儿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加强她的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有不正确的地方,再加以引导。

读书重在理解与思考,把书中的精华吸收利用,提高读书的质量,日积月累,博观而约取,自然就厚积而薄发。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4篇

暑假里,妈妈要我背《论语》。我接过一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映入我眼帘。妈妈郑重地对我说:“泠杉,以后你每天背一章,要记住圣人的教诲哦!”尽管我心里有一千万个不愿意,但是看着妈妈那种严肃的眼神,我特意装出很乐意的样子,兴奋地说:“嗯,我很乐意。”

一开始,我为了让妈妈觉得我愿意背,就装着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其实我都是装模作样、死记硬背,一点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没有去理解。可是慢慢的背到后面,我会看懂一些了,有时自己也会去查阅资料,理解意思。于是,我发现《论语》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论语》中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溪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说: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呢?我这人呀,发奋时忘记了吃饭。高兴时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就要来了。仅此而已。”从这个小故事我发现孔子是个跟我原本想象的圣人不一样。原本我想,孔子,是一个圣人,千年才这么一个呀,一定是高高在上,每一句话都是高深莫测的,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却说自己“仅此而已”。这让我体会到:做人不能太骄傲,连孔子这样的.大圣贤都这样的谦虚,更何况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呢。《论语》中还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于不足观也已。”周公是一个连孔子都佩服的圣人,可孔子还说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就没有什么可赞扬的了。从这里可以教会我们不一定圣贤就什么都是对的,如果他有缺点,那这些缺点也是一样可以批评的。

我相信,正如妈妈说的,《论语》是一本会让我我终身受用的好书,它告诉了我应该怎么样去做人,要谦虚、要谨慎,要努力,要表里如一。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5篇

今天是星期五,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因为明天就是星期六,可以把作业推到明天,而今晚就可以轻松轻松,不用写作业了,所以我今天很高兴。但是自从上完今天的语文课后,我的脸上就没有了笑容,因为语文老师又像星期四那样布置了一个很苛刻的作文题目,叫“我所知道的'《论语》”。今晚不能玩了,因为我看都没看过《论语》这本书,只好又像星期四那样如法炮制上网搜,放学后我迅速的打开电脑,开始查找《论语》了。

在电脑上,我找到了很多关于《论语》的资料。《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的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被人遗忘。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很深,我心里暗暗的想到,我一定要认真读《论语》。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论语》。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6篇

《论语》穿越古今,是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文化宝藏,我们现代人仍然从中受益。要是问我最喜欢哪一句论语,那么肯定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这句话孔子教给学生求学、做人的基本道理,用了三个反问句进行强调,好像孔子正和蔼地与我们交谈:“同学们,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哦……”在我看来“学”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却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才行。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还有个小故事呢。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唐朝著名宰相娄师德和李昭徳同为当朝的宰相,一次,他们一起上朝,娄师德因为身体肥胖,所以走起路来慢慢腾腾,李昭徳等了半天也不见他赶上来。李昭徳心情急躁起来,大声怒骂道:“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乡巴佬”是对娄师德的侮辱,况且还有许多官员在场,他肯定会还以颜色。没想到,娄师德却说:“呵呵,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呢?”这句话让李昭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言语上的粗鲁。从而反应出娄师德是一位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狄仁杰当时也是大唐有名的宰相,开始他也瞧不上娄师德,不拿正眼看他,可是娄师德并不在意,见了狄仁杰总是热情的打招呼。有一次散朝后,皇帝武则天故意留下狄仁杰,问他对娄师德的看法,狄仁杰不屑一顾,甚至说他没干过什么好事。不料,武则天却拿出十几篇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他看。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不已,娄师德真的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啊!从此对娄师德尊敬无比。

在《论语》中,既有孔子对自己学习的态度,也有对自己的学生及后来学者的告诫,提醒我们首先应该将所学用于治国治民,其次才是传承发扬,哪怕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也应该坚守君子之道,保持内心的仁道。《论语》的每一篇、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影响我们的一生。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7篇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8篇

我一直以为,《论语》是大人看的,像我这种小屁孩,根本看不懂,里面一没图片,二没情节,想想就头疼,更别说看了。所以,在我的藏书里,我一度冷落了这本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一次《论语》。

那是爸爸妈妈带我去张家界游玩的路上,长久坐车,闲得发慌,看看书吧。咦,出门时顺手抓的.一本《爆笑校园》怎么成了《论语》?无奈,翻翻也是消遣嘛,只得无精打采地翻开《论语》看起来。

看完其中的一段论语后,我居然震惊了。孔子太伟大了,随便一句话都是讲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我歪着脑袋想了想,好像懂了那么一点点,用我的话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可能不是这么解释的,管他呢,我这么理解又不犯法。大体意思想必相去不是很远。看来,不懂装懂的人,孔子是不喜欢的。这又让我想起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争论: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有说早晨的最大,有说中午的最大,各有充分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好孔子路过,一个小孩问孔子:“我们到底谁说的对?”孔子回答:“我也不知道。”你看,我们的孔子是多么诚实啊!不知道,他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这叫什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呗!

“阳阳,到张家界了。你在干什么呀?喊你半天了。”

我从沉思中醒过来,傻傻地笑了,也不解释,如果回答“我在读《论语》”,爸爸他信吗?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9篇

论语是古时候孔子的徒弟为了纪念孔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总结出的系列著作。

其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过了的东西或知识,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非常愉快吗?”就是这一句话令我感触非常非常的深。因为孔子说的话很对,学过的东西不经常练习和温习就不会记得更牢固、更扎实了!有的时候你复习一个知识的时候,就有可能举一反三发现更多的知识,或会有种成就感!这就是里面的“说。”

古人的境界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的徒弟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做成论语的原因了!

既然说到了论语,也就自然少不了关于孔子的知识了!孔子,名丘。当然,学习也要像孔子说的一样:“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哦。

在这里我先给你透露一个小秘密:这一句话不仅仅是论语中我最最喜欢的一句话,我还颇有感受呢!

暑假的时候,我和哥哥邢延森比背小九九,比赛规则是:看谁背得既流利又清楚。裁判是奶奶,第一名将获得去文化广场的资格。只见奶奶和蔼地对邢延森说:“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了!3、2、1、开始!”“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口流利的'话语出现在我的哥哥邢延森的口中,“九九八十一。”最后一句小九九被我的哥哥邢延森说了出来。“四十六秒九二。”奶奶大声喊道!轮到我了,其实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奶奶早就把要和邢延森哥哥比赛的事情告诉了我,可奶奶并没有告诉我比赛的时间,我只好天天早上在公园里暗暗地背这个小九九。只听奶奶手中的秒表“滴”的一声响。我就飞快的背了起来:“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我飞快的背了起来,“九九八十一。”最后一句小九九被我说了出来。“三十秒九七!”从奶奶的嘴中喊出兴奋的声音。哥哥疑惑问我:“你为什么背的这么快?”我笑着回答说:“你也可以!只要你肯吃苦、并且愿意勤学苦练。”哥哥这时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吧!

论语孔子语录高中 第10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若得论语,完璧归赵。为君之道、为儿之道、为军之道、为人之道皆在于仁、义、礼、智、信。孔丘之言,智慧是不因人而异、因时过境迁的财富。

“文质彬彬,谓之君子”真正的君子是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不显做作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是一切奋斗的力量,在黑夜的吞噬中,有了挣脱命运枷锁的勇气,才能有了“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一切的苦尽甘来,是为了享受努力的过程,见证自己蜕变的瞬间。在黎明敲开窗户的那一刻,接受阳光的洗礼,看成功的麦田里,春风拂过的.金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承了一份努力一分收获,世间万物是矛与盾,却又是环环相扣,对于学习的态度,孔丘虽然是坚持过闺中待字的女子不得入学堂,却给了后人积累智慧财富的窍门,“知之为知之,不知只为不知”一般的坦诚,也以身示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爱好文学,放下地位隔阂去虚心请教,这大概就是孔丘为什么学富五车的原因了。更有甚者,孔丘宁愿用一生去衡量知识,才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课间孔丘对于文学知识的热爱,如同五柳先生一般质朴多学,可谓是君子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勉励自己进德修业,要像奔流的喝水一样孜孜不倦,不舍昼夜奔去。倘若我们听从孔丘所悟出的道理,所坚持的志向,是否今日回首过去,便无过多遗憾?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苏俄气访港,截至再斗:及其老也,学期既衰,戒之在得。”孔丘一生中曾遭受了许都冷遇,也历经劫难,在古人的平均年龄中,孔丘是很长寿的一位老人人了,逝世时73,这跟孔丘对自己的要求是离不开关系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孔丘总结了君子三戒以及君子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谦受益,满招损”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牢记着这句话。论语是孔子语录的总结,孔丘一生为人处事所悟出的道理都集结在这里了,所以才有人言“《论语》的确是一部人人都必读的经典”读诸子百家,悟人生智慧,这些话,一点都不为过。

《论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人际关系等等,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交友、行善、慈孝、成事、仁义。孔丘让肉体化作拂尘,在四季的风中游历,继续追求着知识的航船。《论语》是人生的老师。

标签: 论语 高中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