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总结 >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合集6篇)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合集6篇)

发布于 2024-05-12 19:01:23 阅读(9)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静电的主要危害是放电火花,如油罐车运油时,因为油与金属的振荡摩擦,会产生静电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火花放电,容易引爆燃油,引起事故,所以要用一根铁链拖到地上,以导走产生的静电。

另外,静电的吸附性会使印染行业的染色出现偏差,也要注意防止。

2、防止静电的主要途径:

(1)避免产生静电。如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的积累。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_{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_,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

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_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_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电视

简单地说:电视信号是电视台先把影像信号转变为可以发射的电信号,发射出去后被接收的电信号通过还原,被还原为光的图象重现荧光屏。电子束把一幅图象按照各点的明暗情况,逐点变为强弱不同的信号电流,通过天线把带有图象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2、雷达工作原理

利用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3、手机

在待机状态下,手机不断的发射电磁波,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手机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发射的电磁波特别强。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关于物理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以前都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想把物理学好,我该怎么办,我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完全是没有完全从头开始的必要的,因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千万不可因为前面的知识忘记了,而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而跟不上新课,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因此会得不偿失。那么,这部分学生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操作呢?

首先,不要放弃对新知识的学习,因为新的知识最终也是会变成旧的知识,这样会导致你不停的复习,不停的追赶进度,手忙脚乱,学习的任务不断的加重,最后不得不放弃!

第二,高中的物理知识是相通的',必修部分的知识真的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必备的基础,比如在必修部分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学习选修3—1的电场的时候,我们会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也会学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匀变速运动,在必修部分我们学到了圆周运动的问题,在选修部分我们会学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这部分也学的时候圆周运动,等等很多,因此我们在努力学好现在的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很好的复习,因此没有必要从头再来,否则,事倍功半!

第三,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的特点,学生应该多去练习正在学习的这部分知识,和相对应的习题,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做题,而不停下来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不断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运用的更加熟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做准备,但是如果不停下来思考,它考察的是什么样的知识点,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联的话,那么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漏洞还是很难弥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做题,一边总结,这样,当题目中不断的出现必修部分的相关知识点的话,说明这是一个必考的内容,需要加强练习,达到复习最好的效果,这就如同生物上学习的“用进废退”的原则,经常出现说明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

所以,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一定要请求一下老师的帮助,给予一定的方法上的指导,避免盲目的去复习,最终,导致学习的压力倍增!

高二物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作为一个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在教学行为中更应大胆创新,比如在对待教材上、课堂结构上都可以突破常规来进行教学。

我在教乐音的特征时,就对教材做了改动。第一,我改变了教材上的知识顺序。首先从频率、振幅这两个概念上着手,让学生理解频率是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也就是我们唱歌时声带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振幅是物体振动的幅度(结合手势),也就是我们唱歌时,声带的振动幅度。然后再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第二,我用了更易操作、效果更好、学生参与面更大的实验替代了教材上有一定局限性的实验。即用敲击桌面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纸团蹦的高低代替教材上的音叉叉股弹乒乓球的实验,学生很轻松就总结出: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也就越大。第三,我一改课堂中间不唱歌的习惯。即在学生已明白“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后,大胆地让全班学生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声音唱两遍“1、2、3、4、5、6、7、i”,这时让他们自己讨论两次唱法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再让意见不同的代表人物站起来辩论,在辩论中他们对音调、响度这两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理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在上述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了一定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直接讲述频率和振幅这两个概念,同时注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来打破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神秘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使学生增加了对科学的感悟和体验,教学效果很好。这个创新让我自己也有成就感,以后的教学还要不断尝试各种新方式。

标签: 知识点 选修 高二